中港貨運:物流新周期無人化不是首選
創建時間:2018-09-22 |瀏覽量:2692
中國物流即將進入新周期,從物流自身發展周期來看,2019年~2022年將又是一個物流新舊周期交替的重要節點;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,物流領域相關政策密集出臺,支持、鼓勵物流行業的創新發展,為物流行業進入新周期搭橋鋪路。不少中港物流企業在談到新物流時,第一反應就是以無人倉、無人機、無人車等“無人化”為代表的智慧物流。
“無人化”物流,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,都難以成為多數中港貨運 行業發展的首選模式,況且這也未必是客戶最迫切需要的,有以下三個理由:
一、前期投入大,很多沉沒成本,缺乏靈活性
自動立體化倉儲與傳統式倉對比,可以想像得出完全的無人倉,其前期的硬件投資成本及后期硬件維護費用,要遠高于普通的倉庫;單位人力成本對比,能維護、操作這類自動化設備的工人,其工資肯定要高于傳統倉儲里的工人。
硬件設備是項目啟動前的一次性投入,是屬于固定資產,這方面的成本是管理經濟學里說的沉沒成本,后期項目運作量沒有達到預期時,物流企業無法調整投入,已失去靈活性。而人力成本屬于變動成本,可以較為輕松地根據業務量的變動來調整自身的投入。
二、無人機只適用于特定場景
以現在公開的信息來看,無人機配送的應用場景還是更適合港到港的模式,收貨方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接收點。其次,需要相對開闊的空間和簡單的環境。無人機配送暫時還不適合應用于城市這種高樓林立的環境。而且由于無法實現一點對多點、面對面交付,在市中心配送的效率、體驗不見得能讓用戶滿意。
三、“無人化”是達到目標的工具
越是聲音繁雜喧鬧,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內心。我們其實很容易明白,“無人化”只是一種物流手段,我們希望借助新技術、新設備、新方法、新模式來達到降本增效,而這也僅是過程,而非目的。無論是客戶還是中港運輸企業,我們的目標都是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,并以此獲取更多收入與利潤。
上一條:中港物流人如何看待快遞柜收費? | 下一條:中港運輸公司如何培養員工“儀式感”?